新发现 !山西芮城永乐宫惊现近百件蒙元时期道教纸质文物
▲永乐宫壁画西壁《朝元图》局部
最新!山西芮城永乐宫有重磅发现!
2019年6月,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在开展永乐宫搬迁资料整理时,发现近百件与永乐宫宗教活动有关的古籍文书。
其中的五件蒙古时期道教度戒牒文书和一件或早于同期的刻印道经,弥足珍贵,对研究蒙元时期全真教发展和永乐宫重建历史具有重要价值。经有关专家评估,被定为馆藏一级文物。
其分别为:“元行尚书省断事官付道人张来童执照”(总登记号:YL417)、“元皇帝圣旨普通度戒牒(含封套)付长春宫李真人”(总登记号:YL418)、“元贵由皇帝福荫丘神仙门人通云真人圣旨”(总登记号:YL419)、“元陕西都总管付道士张志洞执照”(总登记号:YL416)、“元行尚书省断事官给太平兴国观保付执照模板”(总登记号:YL420)、“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总登记号:YL421)。
▲元行尚书省断事官付道人张来童执照
(总登记号:YL417)
▲元行尚书省断事官付道人张来童执照
(总登记号:YL417)
▲元贵由皇帝福荫丘神仙门人通云真人圣旨
(总登记号: YL419)
“元行尚书省断事官付道人张来童执照”(1244年)、“元陕西都总管付道士张志洞执照”(1245年)、“元贵由皇帝福荫丘神仙门人通云真人圣旨”(1248年)分别是元代道士张来童、张志洞和于善庆在各地区之间通行的身份证明,三张执照的颁发时间在公元1244至1248年之间,行文风格亦颇为相似,均先引述朝廷批准宗教人员活动的圣旨,再叙述通行事由和持照人履历,最后由保人和签发机构画押。
其中,张来童来自涿州定兴孙陈家庄众仙观,持照时只有十八岁,执照说明了他的年龄、职务、籍贯、师承,由陕西终南上清太平宫的道士王德光为他的往来通行作保;张志洞来自陕西终南重阳宫,持照时二十九岁,由终南重阳宫的知宫张志祐作保为他出具了这份执照;于善庆持照时已是全真教另一祖庭终南重阳宫的主持,属于地位较高的全真道士,因此他的执照直接由皇帝颁行,给予他在各地之间通行无碍的权利。
▲元行尚书省断事官给太平兴国观保付执照模板(总登记号:YL420)
“元行尚书省断事官给太平兴国观保付执照模板”(1244年),是山西平遥太平兴国观的道士刘志晏为道众出具通行执照的抄写模板,其行文格式皆与其他执照一致,但未填写持照人履历,或许也可将其视为一件未指定持有人的通行执照。通过对这几份通行执照的研究,我们一方面可以了解元代对各阶层道士通行往来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永乐宫修建早期与全真教各宫观之间的交流活动。
▲“元皇帝圣旨普通度戒牒(含封套)
付长春宫李真人”封套(左)及局部(右)
(总登记号:YL418)
付长春宫李真人”封套(左)及局部(右)
(总登记号:YL418)
“元皇帝圣旨普通度戒牒(含封套)付长春宫李真人”(1248年),表明元代全真教须经圣旨批准后才可度戒信众,反映了元代的统治阶级对宗教严格的管理制度。而永乐宫得以保存这件颁授给全真教第四任掌教李真常的度戒牒,也凸显了全真教高层对永乐宫的重视程度。
▲ “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外观(左)及局部(右)
(总登记号:YL421)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这卷经书只存下半卷,发现时为麻纸包裹,纸上题字:“此经残卷出于重阳殿屋脊西大吻之内”。与经书一同发现的还有一个杨木卷轴,推测为经书装帧所用的卷轴。可惜由于迁建时未保存关于纸质文物保存原始状态的文字和图像记录,相关的经手人员又已离世,导致其在重阳殿鸱吻中的存放状态无法追溯。
通过经书残存文字的初步解读和辨析,发现经书末尾留有主持永乐宫营建工程的潘德冲、完颜志古、韩志元等人撰写的题记,题记中说明了这卷经书是“案在兽中”,可惜纪年部分的文字已剥蚀。
重阳殿主体完工于蒙古中统三年(1262年)之前,其经卷在大殿主体竣工之前被放置于鸱吻之内,其宗教意义十分明显。此卷残经的版式与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太清风露经》(宋德方等刻道藏本)较为相似,可能与宋德方主持刻印的《玄都道藏》有密切的关系。
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是蒙元时期全真教派在皇家支持下,在吕洞宾家乡重建的一座大型道观,为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因地处永乐镇,俗称永乐宫,1958年因三门峡水库修建,为避免淹没被整体搬迁到今址加以保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元代重建碑刻记载,永乐宫三大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完工于1262年之前。上述文献资料的发现为深入研究蒙元时期道教尤其是全真教传道、布教及斋醮制度提供了丰富材料。
▲永乐宫现址
位于芮城县城北五华里的龙泉村附近
你知不知道,
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城北,
静静伫立着一座
深藏功与名的国宝,
——永乐宫。
亮出身份证
↓
我们可都已经700岁了,
是珍贵的元代建筑哦,
可得容我叉会腰(*/ω\*)。
这里的国宝有话说
我,永乐宫,
是一座元代道观,
供奉着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
——吕洞宾。
因完整保留着
1000多平方米的
精美壁画而举世闻名。
除此之外更神奇的是,
我还是一座会“走”会“飞”的宫殿,
就像飞屋一样
曾整体移动了20多公里,
从老家芮城县永乐镇搬到了
新家芮城县城北3公里处的龙泉村东。
......渐渐陷入回忆的分割线......
......渐渐陷入回忆的分割线......
“神宫”要变“龙宫”啦
这要回到1954年,
那时为了治理黄河水患,
苏联提出设计方案,
要在黄河晋、陕、豫三省交界的
三门峡修建大坝。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经历磨难,
据《永乐宫志》记载,
1938年一支日军入侵永乐镇
大肆破坏文物,
并在此驻扎7年之久,
如果不是有一堵假墙,
永乐宫壁画的命运
可能就是被偷运出境或毁于战火。
↓
绝不能让“神宫”变成“龙宫”!
为了保护珍贵的国宝文物,
一场将永乐宫古建筑群
整体搬迁的计划开始酝酿了。
宫殿搬迁记
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
都是通过榫卯结构连接,
原理上可以拆开再重组。
但搬迁最难是难在壁画上。
三四米高的大幅壁画绘制在
沙泥涂抹的墙壁上,
几百年过去早已脆弱不堪,
极易损坏剥落。
“国内没人干过,也没人敢干”。
国家当时请来两位
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
“洋老师”主持壁画揭取。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
会在原有壁画的基础上,
直接涂抹泥灰重新绘制,
不涉及揭取的方式。
↓
最早的壁画揭取,
都是通过外国人的盗取而进行的。
但洋老师的欧洲壁画保护技术
根本不适用于我们的壁画,
并且还提出一份“清单”。
↓
“一群土人能不能整了这个洋事?”
周恩来总理提出了
“自己搞”的想法,
于是中国文保人员克服种种困难
开始上阵自己来。
当时恰好是国民经济最困难的
上世纪60年代初,
600多人的工地上,
长达8年的迁移过程中
如此多的珍贵文物散落又聚合,
没有发生任何一起丢失、损坏。
这不得不说是一次奇迹!
也就是说水根本淹不到永乐宫旧址,
随后中苏交恶,
苏联技术专家也全部撤走。
搬迁过程中,即使是最大限度的保护,
依旧能在文物上找到移动的痕迹,
但历史不容我们假设,
专家们也说:
“尽管水位没到预计高度,
但在黄河边毕竟比现在要危险得多,
而且当时一发大洪水,
肯定会淹了永乐宫。”
飞速发展的今天,
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的
冲突依旧在上演,
比如一边修地铁一边考古的西安。
永乐宫的整体搬迁的决定,
和它的涅槃重生,
是我们国家保护文物的决心与尝试,
文物的保护刻不容缓,
五千年的文明
留给我们无数珍贵的文化财富,
如何将它们完整的留给后人,
更好的交到下一代的手里,
是我们这一代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的事情。
如今,滔滔黄河北岸,
永乐宫的旧址已是麦田相连。
那年的报道说
“看到水慢慢淹到了
三清殿前那唯一没有搬走的大石龟上,
当年搬迁的文保人员李焕民说
她还把脚泡到了黄河水里搅了搅,
那一刻大家都幸福极了。”
参考文献:
1.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永乐宫搬迁记》,2012年9月。
2.刘斌:《我国文物迁移史创举 山西运城永乐宫搬迁记》,山西晚报,2010年7月。
1.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永乐宫搬迁记》,2012年9月。
2.刘斌:《我国文物迁移史创举 山西运城永乐宫搬迁记》,山西晚报,2010年7月。